本文目录一览:
讲一讲你是如何反击键盘侠的攻击?
键盘侠网络上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现实生活中屁都不是,我敢断定,这个观点正确程度绝对八九不离十,绝对很少有中产阶级或者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其实他们生活中很失意,现实当中社交中没有存在感,他们只能在陌生群体的网络上寻找存在感;其实他们心里堆积很多怨尤,只能在网络上才能获得情绪宣泄的通道。之前看到喷马蓉的人,但毕竟事件与我毫不相干,我本保持中立的态度,就算别人评论,也许别人也只是客观指出事件性质和对马蓉出轨的诋毁而已,也没有什么不对的。但后来看评论,看到一大堆诋毁她的女儿的人,一大堆“是不是宋喆的野种”等等诋毁孩子的言论,顿时我觉得“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别说是宋喆的孩子了,就算是被强奸出生成长的孩子,她应该也有活着的人权……”但键盘侠毕竟是键盘侠,本就是寻找存在感和寻找情绪宣泄的通道而已,其实他们生活也很不得意,并没有必要回怼的。
键盘侠外部性作用
键盘侠,一个网络活性助推器,运用文字激起网民网络激情。
热络了网络环境,但效果分正、负两面。需理智辨别,认真对待,不盲从。需要清凉的网络环境及严格的网络制度。
键盘侠在互联网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视,他们是防止黑客侵几互联网的卫士,他们保障了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为什么支付宝黑客无法侵入因为他们有强大的键盘侠在守护。
键盘侠是什么?
“键盘侠,是一个网络词语,指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而在网上占据道德高点发表”个人正义感“和“个人评论”的人群。
键盘侠亦可衍生为平时躲避社会群体。
一旦脱离人群独自面对电脑敲键盘或用手机进行网络评论及聊天的时候,可以毫无顾忌谈笑风生,对社会各个方面评头论足。
易盲目跟风,成为他人利用的对象。
键盘侠(keyboard man) 源于一则网络漫画,描述了部分网民在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自私自利。
却习惯在网络上大放厥词的一种现象。亦可衍生为平时人面场上及其冷场,不爱说话。
一旦脱离人群独自面对电脑敲键盘或用手机进行网络评论及聊天的时候,可以毫无顾忌侃侃而谈,让别人误以为此人满腹经纶幽默风趣,人前人后判若两人。
2014年6月4日,题为《激励见义勇为不能靠“键盘侠”》的时评 ,各路媒体纷纷转载后。
“键盘侠”这个词在网络上迅速火爆起来,大量的衍生作品,网络段子开始占据电脑版面,吸引网民们的眼球。
如何看待如今键盘侠泛滥的社会现象?
公民是有言论自由的,但网上不是法外之地。现在越来越多的键盘侠出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简单高效的出气桶
键盘侠们往往会把事件和牵涉事件中的人抽象化、简单化。非黑即白的评定方法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分析过程相比,不仅更加节省脑力,而且抽象、简化的事物更容易附加自身的情感,也更易于传播扩散。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举起了键盘,既不需耗费思考的脑力,同时还能收获道德的优越感,更重要的是能够合法合理甚至是受人追捧来宣泄自己。
(二)负面标签的固有成见
我们可以注意到,每一场的大型的口诛笔伐(言语暴力)的开端,总会出现一些敏感且能吸引眼球的负面词汇。比如“XX歧视”,“XX癖”,”小三”,“出轨”等等等。一旦涉事主题被标签化,大众就会调动自身对这些词汇的成见和固有印象, 以自我意识、观念和情感来表现。
几乎全部的评论者都不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在官方不能给出明确回应时,他们只能凭借信源和网络上持续不断补充的碎片化信息形成自己对事件的理解与判断,并由此进行发布或评论。 一旦自己 的观点得到支持或者被他人所印证, 同样的声音、同样的情绪就会迅速成为网络暴力的核心,并迅速扩散。
越来越多的人被敏感的词汇所吸引,被负面的情绪所感染,也随之加入网络暴力的行列, 并对涉事主体进行人身攻击。
(三)妥协的放纵
在网络暴力中,言语攻击的词语表达会随着情绪的累积和扩散而更加激烈。 这种“对” 与“错 ” 、“是” 与“否” 的简单判断迅速促成集体的行为和发声。最先形成判断、带动人们对事件情感偏向的往往是行动中的意见领袖。其间,简单粗暴的判断使事件真相已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暴力“狂欢”的人们所想象出来的真实情境。
当然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加入暴力“狂欢”队伍,一部分人是因为对事件缺乏了解而参与其中,另一部分人是因为不甚了解而对事件持观望态度和保留意见;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不认同对涉事主体的言语攻击,但在群情激愤的网络空间中不敢或不屑于发布任何理性客观的言论。以上三部分人构成了沉默的绝大多数,却在沉默中主张了网络暴民的气焰。
(四)网络价值论的混乱
这一问题从互联网问世至今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在网络上入戏太深,但 又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找到存在感。 穿行于一个符码化的世界里,时常纠结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于是一些突破常规的表现方式应运而生,比如黑客攻击、网络造谣,同样也包括键盘 侠。
其次是网络规则意识的缺失,这是互联网带给传统社会最大的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