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朋友在网上发你的聊天记录该怎么评论显得有趣
- 2、微博有人发我聊天记录但是没说是谁可以报警嘛
- 3、别人把你与他的聊天记录发朋友圈,犯法吗?
- 4、我想问一下各位 有人把我和别人的聊天记录发在群里面 然后对我还有辱骂的语言 我该如何处理?
- 5、有人把我的聊天记录发在抖音上?
- 6、自己的聊天记录被别人发到网上,法律上属于什么性质?
朋友在网上发你的聊天记录该怎么评论显得有趣
你可以说,你已经侵犯了我的隐私权啦我要去告你。这样既幽默又有趣。
如果聊天记录发到网上令自己非常不舒服的话,可以强制的要求对方删除,因为这已经侵犯到个人的隐私了。如果对方不删除,大家就可以选择报警处理,跟对方讲清楚利害关系,相信他都是会删除的。另外大家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千万不要说一些自己的个人隐私或者自己非常在意的事情,这样有可能会使别人捏住了自己的把柄。
微博有人发我聊天记录但是没说是谁可以报警嘛
可以。
首先明确一点“微信的聊天记录可以作为证据”。但是会不会被法院采信就很能说了。为什么“微信的聊天记录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因为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有明确规定,对于证据的种类有明确的规定:当事人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证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查笔录。而微信聊天记录就属于“电子证据”。所以说在诉讼中,微信的聊天记录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不仅仅是微信的聊天记录,短信、QQ聊天记录、邮件等都是电子证据。为什么“会不会被法院采信就很能说了”证据必须具备三个特征,才能被法院采信——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微信聊天记录单从真实性上来说就很难会被法院采信。你要证实这段聊天记录的对方就是你起诉的被告,微信并不是实名制的,所以这需要你得证明。再就是聊天记录中所说的话是否是被告的真是意思表示,他要是说这个微信号在这段时间被盗号了,所有的聊天记录都不是他的真实意思表示,那就难办了。所以说微信的聊天记录可以作为一种补充证据来使用,但是你要想仅仅依靠聊天记录让法院采信事实的存在,在现实操作中是非常难的。记住:民事官司打的是证据、证据、证据。所以在民事活动中一定留个心眼,留好证据、证据、证据。
别人把你与他的聊天记录发朋友圈,犯法吗?
一般来说不犯法,除非你们之间聊天内容涉及到个人隐私和一些比较敏感的内容,比如自己银行卡的账号,密码,这些内容会导致你财产受到损失的风险,就可能涉及违法,你可以报警或者找律师咨询。
我想问一下各位 有人把我和别人的聊天记录发在群里面 然后对我还有辱骂的语言 我该如何处理?
方法一,微信自带合并转发功能整体转发微信聊天记录
1,打开和微信好友的会话窗口,长按某一条聊天记录,点击多选,再手工勾选上所有要转发的记录,并进行合并转发即可。
说明1:该方法需手工勾选记录,无法一键全选,如果转发的记录条数较少,那可以很快勾选完成,如果要整体转发的记录特别多,成千上万条,那那那……。
说明2:不知道腾讯公司是基于什么考虑,该方法转发的语音消息是无法播放的,接收者无法听到转发的语音。
方法二,微信聊天记录导出到电脑并整体转发给好友
1,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微信聊天记录的导出方法完全不同,本人使用的是苹果手机,那就先详细介绍苹果手机,先把自己的苹果手机连接到电脑上。
2,接着要将手机数据整体备份到电脑上,苹果公司提供的iTunes软件可完成该功能,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3,iPhone备份数据保存在电脑C盘中一个很深的文件夹中,接着在电脑上安装并运行楼月免费iTunes备份管理器,软件会自动扫描电脑上的文件,并自动读取出iPhone备份数据,然后按下图所示,把微信聊天记录右边的Documents文件夹导出到电脑上。
4,最后使用楼月微信聊天记录导出恢复助手,对微信聊天记录原始数据进行读取并查看。
5,最后将某微信好友(或某工作群聊,家庭亲友群聊,学习群聊)中的聊天记录整体导出到电脑上。
6,因为微信聊天记录中包括很多元素,有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因此导出数据为一个文件夹,在文件夹中有一个名为msg.htm的主文件,可打开该文件查看所有聊天记录(包括语音)。要把微信聊天记录整体转发给好友的话,把导出的目录压缩为rar文件,再发送给好友就可以了,好友在电脑版微信上接收到该打包文件后,对其解压,即可在电脑上不安装任何第三方软件的前提下,查看转发的所有聊天记录。
7,如果自己手机是安卓手机的话,可将聊天记录迁移到苹果手机,再按以上步骤把聊天记录分享转发给别人,另外也可直接从安卓手机上把微信聊天记录导出到电脑,再在电脑上进行整体转发,详细步骤可查看软件上的使用说明链接。
有人把我的聊天记录发在抖音上?
有人把你的聊天记录发在抖音上,如果未经许可,这是一种侵权行为,另外,这个人把你聊天记录发在抖音上,可能想暴露你的隐私,引起别人的隐私的和注意
自己的聊天记录被别人发到网上,法律上属于什么性质?
是否构成侵权,首先要看其聊天内容是否属于与大众无关的私人事务。其次要看公开者的主观心态,其对公开行为是否具有故意的心态或者具有重大的过失。如果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该公开行为就会存在侵犯隐私权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