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果没有烟花爆竹,中国人怎么过新年呢?
如果说,在国外,烟花爆竹是一种乡愁,年少时,烟花爆竹是一种童趣,长大后,烟花爆竹是一种传承,那么,往后没有了烟花爆竹,春节不知道还剩下什么?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曾在国外过春节。所谓“过春节”,也就是在工作日里早点下班,去超市买上一些中国传统食材回家,与熟识的朋友们一起做饭、聚餐,菜是故乡的菜,人是故乡的人,就这样,边谈天说地,边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一直到酒足饭饱,夜深人静之时,大家方才散去。这样的春节,回想起来,似乎显得有点单薄,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是因为没有了热热闹闹的过年氛围?没有了对联和拜年?还是因为没有了那个乒乒乓乓响不停的烟花爆竹?
也正是在那年春节的第二天(正月初二),我们从美国返回上海,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赶赴老家,马上就感受到了春节的另一番景象,感觉好像从早到晚都是在赶各种各样的场子和拜年,要么是赶亲朋好友家的场子,要么就是赶自家的场子。而一到晚上,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就是带着孩子燃放烟花爆竹。以前叫放炮仗,也就是各式各样的鞭炮,主要特点是“声音响”和“好玩”,够热闹。后来,不知不觉鞭炮变成了烟花,它的特点也变了,不仅是声音仍旧够响,而且还要好看,要壮观。
自己放烟花,带着孩子放烟花,一下子让人似乎回到了童年。过去,每到过年前后,每家每户都要放鞭炮,但放鞭炮并不是为了热闹和好玩,而是为了图个吉利。所以,老一辈对于放鞭炮抱有虔诚之心,不仅对放鞭炮的时间很有讲究,而且还要同时举行一些祭拜仪式,他们叫这个为“拜祖公”。在桌子上点着香,摆上好吃的,烧些纸钱,再放鞭炮。往往在除夕的一大早,天还没亮的时候,小孩子都还沉浸在梦乡里,外面就突然响起了震耳的鞭炮声。不过,这样的鞭炮声很快结束了,不会像现在一样,一放就放个不停。想必,在传统文化里,重要的是鞭炮的响声,而不是鞭炮的数量。
除了大人为了图吉利放烟花爆竹,小孩子也爱放。当然,小孩子放的大都是娱乐型的那种,为了好玩才放,记得有种叫“甩手炮”的鞭炮,个头不大,声音挺响,可以有各种玩法,只有大一点的孩子才敢去点放那种很大的炮仗,不过的确有点危险,记得周围就有孩子在放的时候炸伤手。
一旦恢复这样的记忆,脑海里就怎么样也摆脱不了春节里放烟花爆竹的强烈愿望了。这些年来,只要条件允许,无论烟花爆竹变得怎么贵,总要买上一些来过过瘾,不仅自己放,而且还带着孩子一起放,喜欢看到黑夜里烟花爆竹绽放的景象,更喜欢看到年小的孩子们围绕着烟花爆竹,既胆怯又好奇的样子。其实,烟花爆竹已不仅仅是一个传统习俗,也不是一种奢华的娱乐,而是深入骨髓的文化符号。
到后来,为了产生更大的视觉效果,烟花爆竹的个头变大了,笔者看到过的最大礼花弹,面积将近一平方米;它的成分也变复杂了,从天然的黑火药变成了各种合成的化学品。这样一来,不仅给放的人和区域带来危险,而且对生产的人、运输的人、存放的人都带来公共安全上的危险。所以,在出现了系列安全事故后,烟花爆竹也就在绝大部分地区被禁放了。
然而,经历了千百年演进,烟花爆竹显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虽然在形式上被明令禁止了,但其文化影响力却无法根除,很快大家便发现,禁令只不过使烟花爆竹的生产和燃放走入地下,这反而更不利于安全的维护。
因此,也就过了数年,烟花爆竹的燃放就在大部分城市被解禁了,但同时多了一些限制措施。譬如,在燃放的区域上有了限制,再譬如,在销售许可上也有了限制。除此之外,最大的一个“限制”则是市场价格。也就是从这次解禁开始,春节里燃放一次烟花爆竹的成本不再是几元、几十元了,而是要花上数百甚至上千元,变成了一笔不小的节日负担。
这样的限制措施显然逐渐发挥了其预想的效果。根据公安部的有关通告,2013年以来,已经连续两个春节,“全国未发生致人死亡的烟花爆竹燃放安全事故”。
近年来,在诸多措施限制下境况有所改善的烟花爆竹又添新罪,这次的罪证是其污染性。据研究,烟花爆竹的燃放会造成重度空气污染。根据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仅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除夕夜里,全国范围内便有6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出现重度及以上的污染,污染的主要源头便是燃放烟花爆竹。烟花爆竹带来的空气污染,在环保部门看来尤为罪孽深重。其理由是,每一次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重度空气污染,都可能将城市全年的日均空气污染浓度提高一毫克,这无疑会影响到某些政府部门的政绩和指标评估。所以,正是从今年开始,尽管之前的燃放许可并没有更改,但主管部门的口气却已经变得越来越勉强了,一是建议大家少放,二是进一步严格设定了燃放的条件,那就是不要触及空气污染的警戒线。
照这个趋势下去,烟花爆竹将在数年内从春节习俗的单子上消失,即便过了空气质量这道坎,也会因为或这或那的不足而遭诟病。不过,有意思的是,烟花爆竹在国外的发展与国内的没落形成鲜明对比,2012年中国烟花爆竹的出口额已经达到了7亿多美元,并占据了国际市场90%以上的份额。
很简短的关于爆竹的来历故事
1、传说一
据说鞭炮起源于爆竹。自古以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
于是,人们在家门口燃烧竹节(或者用红色的物品贴在房外),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得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随着火药的发明,火药爆竹取代了过去的竹节爆竹。
2、传说二
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海中生活着一种十分可怕的怪兽叫年,年在每年的除夕夜,都会出来,吃人或家禽家畜,弄得民不聊生。人们都十分害怕他.除夕夜的前一天,一位老乞丐来到了一位老太太家,向老太太乞讨,老太太好心的给了他一碗饭。
一边悲伤地说:“唉!明天年就要来了,我们一定活不成了!”老乞丐摇了摇头,看着老太太的红色衣服说:“年害怕红色和爆竹声,明天你穿上红衣,在家门口贴上红色春联,年一来就放鞭炮,可避免灾祸。”
第二天年来了,大家便把鞭炮一起点燃,鞭炮的声音吓跑了年。以后人们年年的除夕都放鞭炮,年再也不敢来了。
3、传说三
独脚山鬼: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以竹著火中,火扑哗有声,而上悔惮远去”。这是关于鞭炮的前身——爆竹的神话故事。所以,鞭炮有的地方又叫爆竹。
扩展资料
《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山臊传说是西方山中的一种怪物,高一尺多,生一只脚,从不惧怕人,人若遇见了它就会发冷发热生起病来,如果将竹筒放在火中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山臊吃惊害怕就会很快的逃遁。
能看出来,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同样的说法在《神异经》中得到了验证。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在深山露宿啊!一般晚上要点上篝火,一是为了煮食取暖,二是为了防止野兽侵袭。点上篝火,遇着一般的动物也就对付过去了。
但是,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这里所说的动物,就叫“山臊”。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筒,使其远遁的办法。山臊可令人寒热发作,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可驱逐瘟邪,方可保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
再后来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中国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还有咱们渭南的蒲城是中国著名的“花炮之乡”。
九几年动画片
《彼得兔》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提取码: dade
作品相关介绍:
《彼得兔》是改编自比阿特丽克斯·波特(Beatrix Potter)的童话故事,由威尔·古勒(Will Gluck)执导,讲述了田园冒险大王“比得兔” 带领一众伙伴,与麦格雷戈叔侄二人,为争夺菜园主权和隔壁美丽女主人贝伊的喜爱而斗智斗勇、各显神通的爆笑故事。